品牌介紹
首頁>水晶肥皂的起源


  • 南 僑 的 起 源
  • 一甲子來,堅持採用天然原料,不僅對人體肌膚友善無害,且不影響自然生態的良性循環,堅持與大自然共生共榮。

    南僑集團創辦人 陳其志 先生於抗戰勝利後,響應『實業報國』,在台籌組華強布號、天昌貿易、芳川礦業、和華強煤礦等產業,於民國四十一年聯合旅菲僑友,收購困境「南僑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二月改組成立為「南僑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三月十日,在台北市重慶南路一段八十一號,正式辦公。
    三月二十七日,接管舊南僑的肥皂廠,二十九日開工生產,並為建廠紀念日。
    首先出品的產品即是『南僑肥皂』。

  • 民國 41~48 年
  • 市場回顧 肥皂業初期態勢 - 賣方市場

    民國 49 年以前,因外匯存底有限,美援牛油受到管制,很多行業使用的進口原料,都經由政府統籌辦理,肥皂原料也不例外。

    這類靠原料獲利的工廠,有兩種做法:

    其一是經過自己的工廠,規規矩矩把原料做成成品,推出市場銷售;因為那個時候屬於賣方市場性質,只要有貨在市場上銷售,就可盈利;另一種獲利方式,即取得原料配額,直接將配額轉讓其他工廠,或者是進口原料之後,把原料讓售其他工廠,直接以原料做生意。

    因此當年肥皂工廠曾達到一百多家,真正在市場上從事肥皂生產的工廠卻不過數十家,其中號稱肥皂工廠的三大廠家即:

    1. 工礦公司前身即後來的天香公司
    2. 黨營事業的松山興記公司
    3. 南僑化工公司

    當時南僑經營肥皂的策略為重新研訂生產技術,調整肥皂製造配方,創新肥皂型態,提高產品品質,擴大銷售領域,以及爭取原料配額。

  • 民國 49~52 年
  • 市場回顧 政經改革推動的大環境

    民國 49 年, 尹仲容 先生決定開放外匯,業者可以申請需要的外匯自由進口美援牛油,並開始實施十九點財經改革計劃,包含重視民生工業,推動台灣生產替代進口的政策,改革外匯貿易措施,這些反映在肥皂產業就是改善生產設備,提昇品質。

    肥皂產品在這個時期很快就由賣方變成買方市場,以前可以賣原料維持的公司,現在不能賣原料,袛有以加工成品來獲利,肥皂市場漸由賣方市場趨向自由競爭市場。(註:尹仲容負責台灣區生產事業管理委員會,開始有計畫地推動農、 工生產事業,並且以攸關民生及工業需要為首要目標。曾任經濟部長,對台灣工業經濟發展貢獻良多,並有工業之父之稱)

    1961 年,由台灣工礦公司改為民營之天香公司,引進日本新型的真空壓皂機 (Vacuum Plodder),產製之肥皂潔白、略具透明性,光澤度佳、外型美觀,「天香 VP 透明肥皂」在市場上取得領導地位。於是其他廠商隨即跟進,如松山興記推出「如意 VP 肥皂」、信興的太陽肥皂、化成的鷹王肥皂,相繼效尤,市場上颳起一陣「 VP 肥皂風」

  • 民國 52~53 年
  • 市場回顧 南僑引進馬紹尼設備

    為能與當時市場上另2家肥皂廠家(天香,松山興記)的肥皂走向不一樣的產品,並與當時消售最好的天香 VP 白色系列肥皂區隔,水晶肥皂的研發的方向:採取差異化策略特著重在品質一定要超過當時的天香肥皂,外觀上也一定要有所區別,讓消費者從外觀上就能認明且認定這是一塊不同的且最好的肥皂。

    南僑率先自義大利引進全世界製皂最好的馬紹尼 MAZZONI 真空壓出製造設備,當時這套設備較同業從日本訂製仿義大利機的製皂設備價錢貴三倍以上,這套設備製造就成當年至今的南僑水晶肥皂。

    透過這套設備生產高效能高品質洗滌肥皂,能從外觀一眼認出的好肥皂以水晶命名,建立南僑肥皂之更新形象,1963 年水晶肥皂上市當時主要消費者是在溪邊或河邊洗衣服的家庭主婦或是幫人洗衣服的歐巴桑,用手洗衣服,除了艱辛體力之外,還擔心手因接觸肥皂而受傷害,手也會變粗變乾,因此水晶肥皂在產品的設計和製程研發上致力在滿足這些消費者對洗衣皂的需求下定位。

    近乎「褐年糕」的原色肥皂,帶著半透明棕色的發亮色澤,這也唯有馬紹尼的真空乾燥法設備可以做到,可以區別當時的 VP 白色系列肥皂。為使品質更明顯的超越天香 VP 肥皂及消費者使用皂的需求,在配方,製程上不斷的研究測試:

    製程上徹底研究煮肥皂的功夫,及採用大鍋鹽析法以追求好的皂基做出皂身 Q,透明度高,起泡力強,泡沫多,去污力快,符合人體工學好握好拿的皂身設計,並帶本地天然清香香茅草味道的水晶肥皂,以能達到 "輕輕一抹,泡沫多,去汙快,不傷手",天然配方為產品定位,甚至洗到剩下薄薄一片時都能夠把它黏在新的皂上繼續使用,增加經濟效益。